加减法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7以内加减法,更是孩子们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观感知到初步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一步。回顾过往的教学实践,我深感这一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挑战。每一次的教学尝试,都是对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再探索,对教育方法论的再审视。
一、从具象到抽象的必经之路:理解数字的“量”与“变”
教学7以内加减法,绝不仅仅是让孩子记住几个算式。其核心在于帮助孩子建立牢固的“数感”,理解数字所代表的“量”,以及加减运算中“量”的变化过程。
最初,孩子们对数字的认知是模糊的,他们或许能数到7,但未必理解“7”到底有多少。我的教学起点始终围绕“具体可操作物”展开。我常用小棒、积木、手指、甚至是随手可得的铅笔、橡皮来辅助教学。例如,讲解“3 + 2 = 5”,我会让孩子拿出3根小棒,再拿出2根小棒,然后将它们“合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这个“合起来”的动作,直观地诠释了加法的含义——“集合”与“增加”。同样地,讲解“5 – 2 = 3”,我会让他们先摆放5个积木,然后“拿走”2个,再数数剩下几个。这个“拿走”的动作,则清晰地描绘了减法的本质——“分离”与“减少”。
这种具象操作阶段至关重要,它提供了孩子们亲身体验数学概念的机会。他们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大脑思考,多感官的参与让他们对加减法的概念有了初步的、深刻的理解。我发现,那些在这个阶段充分操作、体验的孩子,在后续的半具象(如图画、数轴)和抽象符号(算式)学习中,往往表现出更强的迁移能力和更低的学习障碍。反之,若急于求成,跳过或简化此环节,直接进入符号运算,孩子们可能就会陷入机械记忆的泥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然而,具象操作并非一劳永逸。我曾遇到一个问题,有些孩子在面对实物操作时理解得很好,但一旦脱离实物,就又变得茫然。这促使我思考如何有效引导他们从具象向半具象、再向抽象过渡。我的方法是逐步减少实物的依赖,例如,从数实物,到数图画,再到利用数轴,最终实现口算或心算。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不断追问:“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是这个答案?”引导他们说出思考过程,帮助他们将操作行为与数学概念、符号建立关联。
二、捕捉儿童思维的火花:识别并解决常见难点
在教学7以内加减法时,我观察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难点和思维误区,这些往往是深入理解加减法的症结所在。
-
“点数”的依赖与“数数”的效率:
很多孩子在计算时,会习惯性地从1开始“点数”所有数量。例如,计算“3 + 4”,他们会先数出3,再从1开始数出4,然后又从1开始数“1、2、3、4、5、6、7”。这是一种低效且容易出错的方式。我的策略是引导他们学习“接着数”或“往后数”的方法。计算“3 + 4”,可以从3后面开始数“4、5、6、7”。这不仅提高了计算速度,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对数字序列的理解和对加法概念的深入。初期我会用手势、标记帮助他们明确“接着数”的起点和终点。对于减法,则引导他们“倒着数”或“数回”:例如“7 – 3”,从7开始倒数“6、5、4”,得到4。
-
加减法的互逆性理解不足:
孩子常常将加法和减法视为两个独立的、不相关的操作。他们可能知道“3 + 2 = 5”,但当遇到“5 – 2 = ?”时,却无法立即反应过来。这表明他们尚未理解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为了强化这一理解,我常用“数的分合”图或“部分-整体”模型(如数屋、圆形分格)进行教学。例如,一个大圆分成两个小格,上面写“5”,下面两个小格分别写“3”和“2”。通过提问:“5可以分成3和几?”,“3和2合起来是几?”,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个数字组合。这种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意识到,加法是把部分合起来成为整体,而减法则是从整体中分出部分。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掌握加减法,也为后续的代数思维奠定了基础。
-
零的特殊性:
在7以内加减法中,零的引入也是一个小难点。孩子容易混淆“没有”与“没有变化”的概念。例如,“3 + 0 = ?”和“3 – 0 = ?”。我会通过情境创设来帮助他们理解:碗里有3个苹果,妈妈没有再放进去(+0),苹果的数量没有变化;或者碗里有3个苹果,你一个也没有吃(-0),苹果的数量也没有变化。强调“0代表什么都没有”,以及“加0或减0,数量不变”的规则。
-
审题与理解题意: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会算,而是不理解题目在问什么。例如,看到“小红有3个苹果,小明有2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他们可能知道是加法,但如果题目变成“小红有5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多少个?”他们可能就犯迷糊了。我强调了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在教学应用题时,我会引导他们圈出关键词(如“一共”、“还剩”、“拿走”),画出示意图,或用小棒模拟情境,帮助他们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审题习惯。
三、游戏化与情境化的力量: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7以内加减法的教学中,我积极探索游戏化和情境化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
-
“数学超市”:
我设计了“数学超市”的游戏。用纸板制作各种商品,标上1到7的数字价格。孩子们轮流扮演顾客和售货员。顾客说:“我想买一个价格为3的苹果和一个价格为2的香蕉,一共要付多少钱?”售货员则负责计算。或者顾客有5元钱,买了3元的商品,问还剩多少钱。这种游戏将枯燥的计算融入到真实的购物情境中,不仅锻炼了计算能力,还培养了简单的金钱概念和社交能力。
-
“数字躲猫猫”:
准备一些写有算式的卡片,例如“4 + □ = 7”或“6 – □ = 2”。让孩子们寻找“躲藏”起来的数字。这需要他们逆向思考,利用加减法的互逆性。例如,“4 + □ = 7”可以理解为“7 – 4 = □”,从而找到答案。这种游戏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
“凑数游戏”:
让孩子们两人一组,每人出一只手的手指,合起来看是不是某个目标数字(如5或7)。例如,一人出2,另一人要出3才能凑成5。这直观地展示了数字的分解与组合。
通过这些游戏,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也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我发现,当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当学习过程变得有趣时,他们的参与度、专注力和学习效果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个体差异的关注与差异化教学
班级里,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节奏各不相同。有的孩子一点就通,有的则需要反复巩固。忽视个体差异,搞“一刀切”的教学,往往会挫伤一部分孩子的积极性,或让另一部分孩子感到枯燥。
我的策略是:
1. 细致观察与诊断: 课堂上,我不仅关注孩子们是否给出正确答案,更关注他们思考和计算的过程。我会走动巡视,观察他们是“点数”、还是“接着数”、是否会使用手指辅助、有没有错误习惯。对于那些反复出错的孩子,我会进行一对一的简短交流,了解他们的思维卡在哪里。
2. 分层练习与辅导: 我会准备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对于掌握较快的孩子,提供一些稍有挑战的题目,如“一图多式”(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或开放性题目(如“和是6的算式有哪些?”)。对于需要巩固的孩子,则提供更多的基础练习,并给予更多的示范和引导。
3. 同伴互助: 我鼓励孩子们之间互相帮助。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做“小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不仅巩固了“小老师”的知识,也让被帮助的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支持。
通过差异化教学,我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学习区内得到发展,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乐趣。
五、反思与展望:教学无止境
回顾7以内加减法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
- 耐心是基石: 孩子们的认知发展有其规律性,我们不能拔苗助长。面对孩子们的反复出错,教师需要极大的耐心去引导、去等待。
- 基础决定高度: 7以内加减法看似简单,却是后续两位数、多位数运算,乃至更高阶数学概念理解的根基。只有把这个阶段的基础打得牢固,孩子们才能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走得更远。
- 数感培养是核心: 教学的目标不应仅仅是教会计算方法,更要培养孩子的数感,让他们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发展对数量的直觉判断力。
- 评估应多样化: 除了纸笔测试,更应重视课堂观察、口头问答、游戏表现等多元化评估方式,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和思维过程。
- 家校合作不可或缺: 孩子们大部分时间在家,家长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和参与度对孩子影响巨大。我会定期与家长沟通,分享教学方法和理念,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玩数学,巩固所学知识。
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学和数学教育学理论,更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创设更丰富的学习情境。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不仅仅是计算能力,更包括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每一次的教学,都是一次新的探索,一次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旅程。7以内加减法教学的终极目标,并非仅仅是让他们算出正确答案,而是通过这个过程,让他们爱上数学,并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而愉快的基石。
本文由用户:于老师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42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