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音乐教育实践中,我曾多次尝试将承载厚重历史的歌曲融入日常教学,其中,“卢沟谣”无疑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也引发我最多教学反思的一首。这首歌曲不仅仅是一段旋律,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段民族记忆的活态载体,更是连接历史与现实、情感与理性的桥梁。对“卢沟谣”的音乐教学反思,促使我重新审视音乐教育的边界与深度,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与情感共鸣,并最终形成独立而深刻的认知。
一、历史语境与教学使命的锚定:超越音符的意义
“卢沟谣”的教学,绝不能止步于音准节奏的练习,或停留在简单的情感宣泄层面。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背后那段沉痛而又振奋的历史——七七事变,以及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因此,在教学之初,我便深刻认识到,首要任务是为学生构建起一个清晰的历史语境。这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要让学生理解,这首歌曲并非凭空而生,它是特定历史事件下民族苦难与抗争的真实写照。
我尝试跳出传统的音乐课堂模式,将历史课的元素引入。例如,我会提前准备七七事变相关的图片、文献资料、甚至是历史纪录片的片段。在播放歌曲前,我会引导学生观看这些资料,让他们直观感受彼时卢沟桥上的硝烟、百姓的流离失所、以及守桥官兵的英勇无畏。我发现,当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了初步的认知和情感铺垫后,他们对“卢沟谣”旋律和歌词的理解会变得更加深刻和到位。歌词中的“卢沟桥,狮子吼”,不再仅仅是文字符号,而是带有了画面感和声音感;“宛平城,血泪流”,也不再抽象,而是与那些惨痛的历史瞬间紧密相连。
这种历史语境的锚定,不仅仅是为了“学历史”,更是为了“懂音乐”。因为“卢沟谣”的音乐性,包括其旋律的哀婉与激昂、节奏的凝重与坚定,无不与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历史主题息息相关。离开了历史背景,歌曲就如同无源之水,情感表达将失去根基。我认识到,作为音乐教师,我们的使命不仅仅是教授音乐技能,更是通过音乐这一媒介,传递历史、文化与情感的深度。这种使命感,也促使我在教学设计中,始终将历史教育与音乐审美教育并重,力求达到1+1>2的教学效果。
二、音乐文本的深度解读与教学策略:情感的共鸣与理性的思考
“卢沟谣”的音乐文本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它既有民族传统音乐的底蕴,又兼具叙事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在深度解读歌曲时,我主要从歌词、旋律、节奏和演唱方式几个层面展开,并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
歌词:言外之意与精神力量的挖掘
歌词是歌曲的灵魂,特别是对于“卢沟谣”这样叙事性强、情感充沛的歌曲。我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分析歌词,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更要深挖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例如,“卢沟桥,狮子吼”中的“狮子吼”,除了指代石狮子,更象征着中华民族面对侵略的愤怒与反抗;“血泪流”不仅仅是描绘惨状,更是控诉日军暴行,激发民族同仇敌徾的情感。
我常用的策略是“关键词联想”和“情境再现”。当分析到“卢沟桥”时,我会问学生,你联想到什么?是古老的建筑,还是历史的伤痕?当提及“血泪流”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血泪是为了什么而流?谁的血泪?它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歌词,而是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歌词所承载的民族苦难、英勇抗争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
旋律与节奏:情感的流淌与力量的凝聚
“卢沟谣”的旋律充满了民族特色,既有低回婉转的哀伤,又有激越高亢的呐喊。我引导学生用心聆听,感受旋律的走向与情感的变化。例如,歌曲开头的慢板部分,旋律低沉,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沉重和民族的苦难;而进入高潮部分,旋律陡然上扬,节奏加快,充满了抗争的激情和对胜利的渴望。
在节奏方面,我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节奏的对比。慢板部分的节奏平稳而凝重,仿佛历史车轮的缓缓前行,又似人们心中难以言说的悲痛;快板部分的节奏则变得紧凑有力,如同战士们冲锋的脚步,又似民众反抗的怒吼。我会让学生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亲身体验节奏带来的不同感受,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节奏的变化来表达情感的。
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留白”和“意蕴”。有些地方,歌声渐弱,但情感力量却不减反增。我引导学生思考,这种音乐处理方式传达了什么?是深沉的思考?是无尽的悲哀?还是默默的决心?这种对音乐细节的深挖,有助于培养学生更敏锐的音乐感知力。
-
演唱与聆听:沉浸式体验与情感表达
演唱是学生与歌曲情感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在演唱教学中,我强调的不仅仅是音准节奏,更是情感的投入和表达。我鼓励学生在演唱时,要将自己代入到歌曲所描绘的历史情境中,去体会那个时代人民的悲痛、愤怒和不屈。我建议学生在演唱高潮部分时,声音要洪亮有力,充满激情,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而在低回部分,则要声音沉郁,充满悲悯,表达对牺牲者的缅怀和对和平的珍视。
聆听环节同样重要。除了播放范唱,我还会播放不同版本的“卢沟谣”,包括童声合唱、男声独唱、器乐演奏等,让学生感受不同演绎方式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我鼓励学生在聆听过程中,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让音乐在他们心中激荡起波澜。
通过这种“听—唱—思”的循环教学模式,我发现学生不仅仅是掌握了歌曲的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与歌曲之间建立了一种深刻的情感连接,从而对历史有了更具人情味的理解,对家国情怀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三、教学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平衡情感与理性,激发深度思考
“卢沟谣”的教学并非一帆风顺,它带来了诸多挑战,特别是如何在激发学生情感的同时,避免过度煽情或简单化历史,以及如何让现代学生对遥远的历史产生共鸣。
-
情感教育的平衡与引导:从悲伤到力量的转化
“卢沟谣”的情感基调是沉重的,它描绘了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惨状。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些内容时,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悲伤、恐惧甚至是愤怒情绪。作为教师,我的责任不仅仅是引发情感,更要引导这些情感向积极的方向转化。
我采取的策略是“情感升华”。在课堂上,我会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悲伤和愤怒,但同时,我会引导他们思考,这些悲伤和愤怒应该转化为怎样的力量?是仇恨吗?不,应该是对和平的珍视、对国家富强的渴望、对历史的铭记和对未来的责任。我会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今天拥有和平幸福的生活,是建立在怎样的牺牲之上?我们作为后代,应该如何传承这份精神?
例如,在演唱完歌曲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歌曲带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你认为‘卢沟谣’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能为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做些什么?”通过这种开放性讨论,我发现学生们逐渐能够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大义相连接,将悲伤转化为奋进的力量。
-
历史真实与艺术呈现的张力:避免片面化与简单化
“卢沟谣”作为艺术作品,有其艺术加工和表现手法,这与历史事实的严谨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我警惕在教学中将艺术作品等同于历史教材,避免对历史的片面化或简单化解读。
我的做法是,在呈现历史资料时,我会强调其来源的可靠性,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信息的查证。我会告诉学生,歌曲是艺术家对历史的感受和表达,它带有创作者的视角和情感,但它与历史纪录片或史料有区别。例如,我会引用一些历史学家的观点,介绍“卢沟桥事变”的复杂性,而非将其简单归结为某一方的“绝对邪恶”。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如意象、比喻、夸张等)来达到感染人心的目的。这种区分与连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既能欣赏艺术的感染力,又能保持对历史的客观认知。
-
现代学生的接受度与参与度:搭建跨越时空的桥梁
对于成长在和平年代的现代学生而言,遥远的历史事件可能显得陌生甚至无关。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提升参与度,是教学中的一大挑战。
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
多媒体辅助: 运用图片、视频、3D复原场景等,将抽象的历史具象化。
情境创设: 模拟历史情境,例如让学生扮演当年卢沟桥下的居民或守桥官兵,进行简短的即兴表演,体验历史人物的感受。
小组探究: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自主搜集“卢沟桥”的相关资料,然后进行分享和讨论,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将“卢沟谣”与当今世界的和平主题联系起来,思考战争与和平、民族复兴的意义,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创作以“和平”为主题的诗歌、绘画或音乐小品。
通过这些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教学活动,我发现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和理解“卢沟谣”,从而建立起与历史、与歌曲更深层的连接。
四、教学反思与未来展望:音乐教育的深远意义
回顾“卢沟谣”的教学历程,我深感音乐教育的广阔与深远。它不仅仅是艺术技能的传授,更是情感的浸润、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塑造。
-
成效与不足:深挖潜能,弥补缺憾
在教学成效方面,我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对“卢沟谣”的演唱能力和情感表达都有了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七七事变、对中华民族抗战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之心,许多学生在课后还会主动去了解更多相关历史,甚至有学生自发去参观了卢沟桥。这表明,音乐作为一种情感媒介,在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音乐理论层面,我有时为了强调历史和情感,可能会弱化对“卢沟谣”本身音乐结构、和声色彩等更深层音乐元素的分析。未来,我希望能更好地平衡音乐性与历史性,引导学生从更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这首歌曲的艺术成就。此外,对于个别情感反应较慢或历史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如何进行更个性化的引导,也是我需要继续探索的方向。
-
对音乐教师角色的再认识:历史的讲述者与情感的引导者
通过“卢沟谣”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音乐教师的角色远不止于“教唱歌”。我们更是历史的讲述者、文化的传承者、情感的引导者、以及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者。在面对这样一首承载民族记忆的歌曲时,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人文关怀精神和教育智慧。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歌曲的内涵,用情去讲述歌曲的故事,用智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对教师角色的再认识,也促使我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
展望与启示:让音乐成为精神的灯塔
“卢沟谣”的教学实践,为我未来的音乐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融合教学是趋势: 音乐教育不应是孤立的学科,应积极与其他学科融合,特别是历史、语文、思政等,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情感教育是核心: 音乐作为情感的艺术,其最大的力量在于唤醒和引导情感。未来应更加注重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学会感受、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价值观塑造是目标: 好的音乐教学,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通过“卢沟谣”这样的歌曲,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和平的珍视。
终身学习是根本: 面对不断变化的时代和学生,教师需要持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卢沟谣”不仅仅是一首歌曲,它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它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传承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有幸能够通过这首歌曲,与学生一同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脉搏,激荡民族的血性。我相信,当音乐的旋律融入历史的血脉,当情感的共鸣触及心灵的深处,那份对家国的爱,对和平的向往,将如同希望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生根发芽,指引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这,便是“卢沟谣”音乐教学反思带给我最宝贵、最深远的启示。
本文由用户:于老师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41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