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关于教授一篇描写野荷塘的文章的教学反思。教授的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文章节选自一位当代作家的散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描写了一片远离尘嚣、自然生长、充满野趣的荷塘。我选择这篇文章,是希望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会作者寄托的情感,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描写景物和表达心绪的方法。
备课时,我设定了几个目标:一是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词句;二是引导学生感受野荷塘的自然、纯朴、生机勃勃的特点,与城市生活进行对比,引发对自然的思考;三是学习文中描写的顺序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四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我设计了朗读、分组讨论、景色描绘练习、情感交流等环节。我满怀期待,认为这篇富有诗意的文章一定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实际教学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课堂伊始,我通过图片和导入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很多学生对“野荷塘”的印象是“蚊子多”、“脏”、“不好看”,这与我预设的“美”、“生机”的画面大相径庭。他们脑海中的“荷塘”更多是公园里那种整齐、人工修剪过的景象,对于“野”的概念缺乏亲身体验和直观感受。
朗读环节,学生能够读出文字,但很多词语的意境,如“自在地舒展”、“不事雕琢”、“蓬勃的野性”,他们理解得比较表面,缺乏情感的融入。讨论环节,我提出的关于“野荷塘的美体现在哪里”、“作者为什么偏爱野荷塘”等问题,并没有激起热烈的讨论。大部分学生的回答停留在课文表层,比如“荷叶很大”、“荷花开了”,很少有人能深入体会那种不加修饰、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更难以理解作者从野荷塘中感受到的那种远离尘嚣、返璞归真的心境。有学生直言:“这不就是一片烂泥塘吗?有什么好写的?”这句话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我原本的热情。
我意识到,我的教学设计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而言,他们接触自然的机会非常有限,对“野”的概念是模糊甚至负面的。他们可能更容易接受公园里精心打理的花草,而不是一片充满不确定性、甚至显得有些“凌乱”的野外景象。我预设的基于对自然的共通感受的情感连接,在很多学生那里是不存在的。他们难以“共情”作者笔下的野趣和从中获得的宁静,因为他们没有类似的体验基础。
反思这次教学,我认识到几个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生活经验的缺失是理解文本意境的最大障碍。 一篇优秀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其魅力往往在于文字唤起的读者心中的画面、感受和联想。而这些画面、感受和联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读者的生活经验。对于“野荷塘”这种相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学生缺乏直接或间接的体验,文字描写的再逼真,也难以在他们脑海中形成鲜活的图像,更无法引发深层的情感共鸣。我试图用图片弥补,但图片毕竟是平面的、静态的,无法传达野荷塘的动态生机、气味、声音以及那种“野”的独特氛围。
其次,对“自然”的理解和价值判断存在差异。 我作为教师,带着对自然美的先入为主的认知去解读文章,并希望将这种认知传递给学生。然而,学生的价值体系可能更偏向于人工的、整洁的、具有实用功能的、或者在社交媒体上更受欢迎的事物。他们看待野荷塘,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不便、不安全、不好看,这与作者和我想表达的“不事雕琢的自然美”、“蓬勃的生命力”是冲突的。我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潜在的认知差异,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沟通。我只是单方面地传递我认为的美,却没有去理解和回应学生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第三,教学方法未能有效弥补经验的不足。 我沿用了传统的文本分析方法,重点在于词句解释和主题归纳。对于这样一篇高度依赖意境和情感的散文,这种方法显得有些单薄。我没有设计更多能够激发学生感官、调动想象力、或者引发与自身生活进行关联的活动。例如,我可以尝试让学生描述自己体验过的任何一次与自然的接触(哪怕是公园里的一棵树、一只鸟),从中寻找与野荷塘的相似之处,或者对比不同环境下生命的特点。我可以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有些地方是“野”的,有些地方是“人工”的,这背后反映了人类怎样的需求和观念?
第四,对“野性”这一概念的探讨不够深入。 “野荷塘”的重点在于一个“野”字。这个字不仅是说它自然生长,更暗示了一种不驯服、不被规训、蓬勃发展、充满原始生命力的状态。这种状态与现代社会强调的秩序、规范、控制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对野荷塘的偏爱,也折射出对这种“野性”或曰“自在生命”的向往。我的教学仅仅停留在描写层面的“自然”,而没有深入挖掘“野”所蕴含的更丰富的文化和哲学意义。如果能引导学生探讨“野”与“驯”、“自由”与“规训”的关系,或许能打开他们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从而理解作者为何对野荷塘情有独钟。
基于以上反思,如果我再次教授这篇文章,我会做以下调整和改进:
首先,前置性的体验导入。 我会花更多时间进行课前准备,不是简单地展示几张图片,而是尝试通过多媒体手段,如播放关于湿地、湖泊自然生态的短视频,或者播放大自然的声音(风声、水声、虫鸣),尽可能地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沉浸式”地感受自然的魅力。如果条件允许,组织一次短途的户外考察,哪怕是学校附近的绿地,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倾听自然的声音,感受风的拂过,也能为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其次,从学生的已知经验出发建立连接。 我不会直接灌输野荷塘的美,而是先询问学生:你们心中最美的自然景象是什么?你们有过哪些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经历?引导他们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再引入野荷塘,与他们的经验进行对比和连接。例如,可以问:“你觉得野荷塘和你们平时看到的公园里的池塘有什么不一样?哪个你更喜欢?为什么?”接受学生认为“不好看”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讨:为什么作者觉得它美?是不是美的标准有很多种?野荷塘的美可能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它的颜色、形状、声音,还是它所代表的生命力、自由自在的状态?
第三,强化感官描写的教学。 散文的魅力在于通过具体的描写调动读者的感官。我会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中描绘野荷塘的词语,例如“墨绿”、“舒展”、“簇拥”、“喧闹的生命”、“清凉与宁静”等,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模仿作者的方式,描绘一个自己熟悉的自然场景,如一片草地、一棵大树、一次下雨。通过动笔练习,学生更能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現力,也更能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构筑起野荷塘的形象和意境。
第四,深入探讨“野”的内涵。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野”这个字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野草、野花、野心、野蛮、野趣)。结合文本,探讨野荷塘的“野”意味着什么?它与“驯”有什么区别?作者通过描写野荷塘,想要表达他对何种生命状态或生活方式的向往?可以引入一些关于自然保护、城市发展与自然关系的话题,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理解“野”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鼓励个性化解读和情感表达。 允许学生对野荷塘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不强求他们都认同作者的观点。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文章或对自然的理解,可以是写一段话、画一幅画、或者选择一段音乐来配。重要的是引发他们去思考、去感受,而不是被动接受标准答案。
这次“野荷塘”的教学经历,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它让我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经验的分享、情感的链接和认知的碰撞。尤其是在教授与生活、情感、审美相关的文本时,教师需要更敏锐地察觉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潜在认知差异,并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简单地按照备课思路照本宣科,很可能无法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野荷塘以其不加修饰的姿态,给了我这个教育者一次宝贵的提醒:真正的学习,就像野荷一样,需要肥沃的土壤(生活经验),充足的阳光雨露(多样的体验和引导),以及自由舒展的空间(个性化思考和表达)。教师的任务,不是去修剪出一个标准化的“荷塘”,而是要创造一个让学生能够自然生长、自由呼吸的课堂环境,引导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去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未来的教学,我将更加注重连接学生的真实世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广阔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野荷塘”。这次教学反思,就像在教育的泥土中播下了一颗种子,期待未来能长出更加丰盛的果实。
本文由用户:于老师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41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