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授“能干的帮手”这一主题单元时,我的初衷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帮助他人、分担责任的意义,并初步掌握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技能。这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教育价值的主题,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理论上应该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然而,实际的教学过程远非一帆风顺,充满了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挑战,也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反思。
一、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初步思考
在备课阶段,我为这个单元设定了几个主要目标:
1. 认知层面: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帮助,了解在家庭、学校、社区中可以提供哪些帮助。
2. 技能层面:引导学生学习并实践一两种简单的劳动技能,如整理自己的物品、擦桌子、扫地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让学生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和价值,培养责任感和合作意识。
我认为这些目标是全面且符合低年级学生发展特点的。我计划通过故事、歌曲、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来达成这些目标,力求形式多样,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例如,我会讲一些关于小动物互相帮助的故事,播放一些儿童劳动的小视频,设计“我是整理小能手”的实践活动,以及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模拟帮助家人的场景。
二、 教学过程的实施与观察
教学按计划逐步展开。首先是概念引入阶段,通过故事和讨论,孩子们对“帮助”有了初步的认识。大多数孩子都能说出“帮妈妈拿东西”“帮老师发本子”等简单的例子。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乐于分享自己被帮助或帮助他人的经历。
然而,当进入技能实践环节时,挑战开始显现。我选择了整理书桌和图书角作为初步的实践任务。我先进行了示范,讲解了整理的步骤和方法。接着,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令我惊讶的是,尽管孩子们在讨论环节表现积极,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孩子显得笨手笨脚,甚至有些无从下手。整理书桌时,有的孩子只是将东西一股脑塞进抽屉;整理图书角时,有的孩子无法按照图书的类别或大小进行摆放,只是胡乱堆砌。更重要的是,一些孩子表现出了明显的不情愿,认为这是“老师让我做的任务”,而非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或一种有意义的行为。
在角色扮演环节,虽然孩子们对“扮演”本身很感兴趣,但在扮演帮助家人的情境时,他们的表演往往流于表面,例如只是形式上地接过道具,缺乏真情实感和对情境的深入理解。我原以为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关心和主动,但实际上,他们的行动更像是机械地重复我给出的指令。
课堂上还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少数平时就比较独立或在家有劳动经验的孩子,能够较好地完成任务,甚至主动帮助其他同学;而大部分孩子则依赖性较强,需要老师反复指导,甚至催促。这种差异让我开始反思,我是否高估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独立性?我所设计的实践环节是否过于理想化?
三、 深度分析与反思
这次教学经历迫使我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活动是否有趣”“孩子是否参与”的层面。
-
概念与实践的脱节: 我发现,孩子们能够理解“帮助”这个词语的表面含义,也能列举一些帮助的行为,但这种认知是概念化的、抽象的。当要求他们将这种概念转化为具体的、需要付出努力和技能的实践时,许多孩子就遇到了困难。这暴露了我的教学可能更多地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层面,而没有有效地引导他们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和行为习惯。孩子们可能知道“应该”帮助,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帮助,或者缺乏“想要”帮助的内在驱动力。教育不仅仅是告诉学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做”。
-
技能教学的不足: 劳动技能的习得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细致的步骤分解、反复的练习和耐心的指导。我可能低估了这些看似简单的技能对于低年级孩子的难度。我的示范可能不够细致,或者给予孩子的练习时间不够充分,更没有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对于一些精细动作或复杂的序列任务(如整理分类),孩子们需要更清晰的步骤分解和更具体的感官支持。我需要反思如何将技能教学分解得更小,提供更多的脚手架,并允许孩子们有足够的实践和犯错空间。
-
内在动机的激发不足: 为什么有些孩子不情愿参与劳动?这可能源于他们从未体验过劳动的乐趣和价值,或者在家中被过度保护,缺乏劳动的机会。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做。我可能过多地强调了“你应该帮助别人”,而没有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帮助别人让我感到快乐”“通过劳动我能让环境变得更好”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简单地布置任务,而不去挖掘和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是难以持久的。我需要反思如何通过更具情感色彩、更贴近孩子内心的方式来引导他们,例如,让他们体验到自己整理后的整洁和方便,或者接收到被帮助者的真诚感谢,从而让他们从体验中建构对劳动的积极情感。
-
过度依赖教师主导: 在实践环节,当看到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常常忍不住上前帮忙,或者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做。这种看似“帮忙”的行为,实际上剥夺了孩子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也强化了他们对老师的依赖。长此以往,他们会习惯性地等待指令,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我需要学习放手,给予孩子们更多自主尝试的机会,即使他们做得不够好,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而不是替代他们完成。
-
家校合作的缺失: “能干的帮手”不仅仅是在学校里学习的技能,更是要在家庭中践行的行为。如果学校教育与家庭环境脱节,孩子们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巩固和发展。我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地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们在家中的劳动情况,也没有引导家长在家中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劳动机会,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家校协同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
评价方式的局限性: 我更多地关注孩子们是否完成了任务,而较少关注他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是否尝试新的方法、是否表现出合作精神等过程性指标。这种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可能让孩子们只关注如何尽快完成任务以获得表扬,而忽视了劳动过程中所需的耐心、细致和毅力。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设计更具包容性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例如,通过观察记录、非正式谈话等方式,关注每个孩子的进步,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肯定。
-
教育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品德、习惯、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个单元或几节课就能完全实现。这次教学的“不理想”结果,并非完全失败,它是一个真实反映了孩子们当前发展水平的窗口。它提醒我,教育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反复强化,需要耐心等待。我也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不苛求孩子们立即变得“完美”,而是关注他们在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
四、 改进方向与未来展望
基于以上反思,我对接下来的教学和未来的类似主题教学有了更清晰的改进方向:
- 细化目标与步骤: 将劳动技能目标分解得更具体、更易操作。例如,教授“擦桌子”时,可以分解为“准备工具”、“擦拭桌面(从里到外或从左到右)”、“擦拭桌腿”、“清洗工具”、“放置工具”等步骤,并制作图示或视频,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
- 增强体验式学习: 设计更多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动手动脑的活动。例如,组织一次班级大扫除,让每个孩子都承担一项具体任务;开展“爱心义卖”活动,让孩子们参与准备、布置、售卖等环节,体会为社区做贡献的意义;引入真实的劳动场景和工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劳动更具真实感。
- 激发内在动机: 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帮助他人中体验快乐和成就感。例如,设置“帮帮角”,让孩子们在上面留言写下需要帮助的事情,会做的孩子可以去认领任务;开展“劳动之星”评比,不仅仅表彰劳动技能好的孩子,更要表彰乐于助人、积极参与的孩子。强调劳动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干净整洁,更是为了让大家生活得更舒适、更便捷。
- 强化过程性指导: 在实践环节,花更多时间进行巡视和指导。对于有困难的孩子,不直接代劳,而是通过提问、示范、分解步骤等方式引导他们自己完成。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发挥榜样作用。
- 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 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们在学校的劳动表现,分享教学内容和目标,鼓励家长在家中为孩子创设劳动机会,共同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责任感。可以定期布置“家庭劳动小任务”,让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并在班级中分享成果。
- 优化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结合观察记录、活动表现、同伴互评、自我评价等,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过程和进步。更注重对孩子努力程度、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 融入生活常态化: 将“能干的帮手”精神融入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让帮助和劳动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主题活动。例如,鼓励值日生认真负责,鼓励孩子们主动整理自己的物品,鼓励他们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五、 总结与再出发
这次“能干的帮手”教学反思,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过程。教授孩子们成为“能干的帮手”,不仅仅是教会他们几项劳动技能,更是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积极的态度和融入社会的能力。这需要我们教育者有足够的耐心、智慧和爱心。
我不再将这次教学经历中的“不足”视为失败,而是视为宝贵的经验和成长的契机。这些困难和挑战,正是孩子们真实发展水平的体现,也是指引我改进教学方向的明灯。未来的路上,我将带着这份反思,更加注重教学的实践性、体验性、情境性,更加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内在需求,更加重视家校的协同育人作用。我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改进,我一定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能干的帮手”的真正内涵,并让他们在帮助和付出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价值。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但意义深远的教育之路,我愿意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与孩子们一同成长。
本文由用户:于老师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41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