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小班教学活动已经结束,回顾这五天与孩子们共同度过的时光,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成功的喜悦,有待改进的思考,也有对孩子们成长的欣慰。作为小班教师,每周的反思是螺旋式上升的关键环节,它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的记录,更是对孩子发展状态的深入解读,以及对自身专业素养的不断叩问。
一、 区域活动:自由探索与规则萌芽
本周的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最期待的环节之一。在建构区,我们投放了各种形状的积木和一些辅助材料如纸筒、小动物模型。观察发现,大部分孩子都能自主地进行建构,有的喜欢搭高,有的则喜欢围成小房子。他们的合作意识也在逐渐萌芽,虽然偶尔会有争抢,但更多时候是两个孩子一起搬运大块积木,或者分享自己搭好的“成果”。反思之处在于,一部分孩子在活动结束后,整理习惯还需要加强。虽然进行了多次引导,但仍有孩子将积木随意丢弃。这让我意识到,规则的建立和强化需要反复进行,不能仅靠口头提醒,可以尝试设计一些小游戏或奖励机制,将整理环节变得有趣味性。同时,在材料投放上,可以更精细化,例如增加一些小型、易于分类的材料,引导孩子进行更细致的区域整理。
在美工区,本周的主题是粘贴画,提供了各种颜色的彩纸、胶水和底板。孩子们对撕、揉、贴的动作非常感兴趣,小手的精细动作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我也注意到,少数孩子在使用胶水时会挤得过多,导致画面湿漉漉的。这反映出他们对工具使用的掌握程度不同。下次在进行类似的精细活动时,可以先进行集体的操作示范,然后进行分组指导,对能力弱的孩子给予更多一对一的帮助。另外,美工区的材料种类还可以更丰富,比如引入一些自然材料(树叶、沙子等),激发孩子更多元的创意表达。
角色扮演区一直以来都是孩子们最活跃的区域。本周我们设置了“小小医生”的主题。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扮演医生、病人,用听诊器、体温计等道具进行检查。这个区域极大地促进了孩子们的语言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不过,我也观察到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他们虽然对这个区域感兴趣,但往往站在一旁观看,不敢主动参与。这提示我,作为教师,应该更主动地介入到区域游戏中,通过示范、邀请、引导对话等方式,帮助这些孩子融入集体,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同时,可以在角色扮演区增加一些相对独立的角色或操作,让内向的孩子也能找到参与感。
二、 集体教学活动:知识启蒙与参与度平衡
本周的集体教学活动围绕“水果”主题展开。我们在语言活动中认识了常见的水果名称,通过图片、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有了提升。但在提问环节,发现总是那几个平时比较活跃的孩子积极举手回答,而有些孩子则显得心不在焉。这让我反思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对于小班的孩子,集体教学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要精炼有趣。可以增加互动环节,例如请孩子上来摸一摸、闻一闻水果,或者通过儿歌、手指游戏等形式巩固认知,让全体孩子都能动起来。提问方式也可以多样化,比如采用指名回答、小组讨论、或通过非语言形式(如请喜欢香蕉的孩子举手)来获取全体孩子的反应,确保每个孩子都有被关注和表达的机会。
音乐活动是孩子们普遍喜欢的环节。本周学习了一首关于小动物的歌曲。孩子们对模仿小动物的动作非常投入,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我也发现,在学习歌词时,部分孩子的记忆力相对较弱,容易遗忘。这提示我在音乐教学中,除了旋律和动作,歌词的重复和理解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图谱、情景表演等方式,帮助孩子理解歌词含义,并通过反复吟唱、分句学习等方法,降低记忆难度。同时,也要允许孩子有不同的学习节奏,对于暂时跟不上的孩子,给予更多的耐心和个别指导。
体育活动方面,本周的重点是练习爬行和钻爬。我们在户外场地设置了爬行垫、山洞等器械。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活力,大肌肉动作得到了充分锻炼。然而,在排队和等待环节,部分孩子表现出烦躁和推搡的行为。这让我意识到,体育活动虽然强调自由和运动,但规则意识的培养同样重要。可以在活动开始前明确规则,比如等待时不能推人,轮流进行等,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醒和强化。此外,可以准备一些辅助性的、无需等待的运动器械,让等待的孩子也能有事可做,减少无效等待的时间。
三、 日常环节:细微之处见教育
日常生活环节是小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贯穿于一日活动的始终,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的重要契机。
进餐环节是每天都需要面对的挑战。小班孩子进餐慢、挑食、溢洒是常态。本周的进餐情况总体平稳,大部分孩子都能独立进餐。但仍有少数孩子需要老师喂饭,或者将食物含在嘴里不咽下。这让我反思,在进餐前是否可以增加一些铺垫,比如通过绘本故事、谈话等方式,让孩子了解食物的营养和吃好饭的重要性。在进餐过程中,老师的鼓励和肯定非常重要,对于吃得好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对于挑食的孩子,可以尝试少量多次地提供,或者将食物做成有趣的形状,激发他们的食欲。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不催促,营造轻松愉快的进餐氛围。
午睡环节是考验老师耐心和管理能力的时候。小班孩子刚入园不久,对午睡环境比较陌生,有的孩子哭闹,有的则在床上翻滚不睡。本周的午睡情况有所好转,大部分孩子都能较快入睡。这得益于我们坚持执行的午睡前故事、轻柔音乐等环节,帮助孩子平复情绪,进入睡眠状态。但仍有几个孩子入睡困难,需要在老师的陪伴下才能睡着。这提示我,对这些孩子需要给予更多的个体关注,可以轻轻拍拍他们,或者低声和他们说说话,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感。同时,也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睡眠习惯,家园配合,共同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午睡习惯。
过渡环节,如从一个活动到下一个活动,从室内到户外,常常是孩子们情绪波动和行为问题的爆发点。本周的过渡环节时有混乱。孩子们在等待时容易吵闹、打闹。这让我反思,过渡环节的设计需要更流畅和有趣。可以利用音乐、口令、小游戏等方式,将过渡变成一个有组织的、愉快的活动。例如,听音乐做动作,听到指定的声音再出发;或者玩“小火车过山洞”的游戏,排队钻过老师搭设的“山洞”。通过这些方法,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无序的等待转移到有趣的任务上,减少混乱。
四、 个体关注与差异化教育
小班的孩子个体差异非常大,无论是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还是情绪发展、语言表达,都各不相同。本周的反思中,我特别关注了几位有特殊表现的孩子。
例如,小A是一个非常活泼好动的孩子,他的探索欲望很强,但规则意识比较薄弱,容易冲动。在区域活动中,他常常从一个区域跑到另一个区域,破坏别人的成果。对此,我在观察时,会更加靠近他,及时给予提醒和引导,例如用肯定的语气说“A,我知道你很想去玩那个,但我们先看看这个小朋友搭好了吗?”或者在他表现好时及时给予表扬,强化他的积极行为。
小B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孩子,他很少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总是喜欢一个人玩。在语言活动中,他也很少开口。对此,我尝试用更温和的方式邀请他参与,比如在他身边蹲下,用小声和他说:“B,老师讲的故事里有一只小兔子,你喜欢小兔子吗?”或者在区域活动时,主动加入他的游戏,通过示范和提问,引导他与我互动,慢慢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对这些孩子的关注和尝试,让我深刻体会到,小班教育的核心是“以儿童为中心”,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了解每个孩子的独特需求和发展水平,并提供差异化的支持和指导。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儿童发展理论,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 教师自身的反思与成长
回顾本周的教学活动,我也看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有时在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时,可能会显得不够耐心,语气不够温和。在组织活动时,有时准备不够充分,导致环节不够流畅。在与家长沟通时,有时未能及时反馈孩子的具体情况。
这些反思促使我思考,如何在忙碌的日常工作中保持一份冷静和耐心?如何在备课时更全面地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
我认为,持续的学习是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根本途径。可以阅读更多关于儿童心理学、早期教育理论的书籍;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利用网络资源观摩优秀的教学案例。同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用爱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记录反思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文字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固化下来,帮助自己更清晰地认识问题,找到改进的方向。
六、 下一步的计划与展望
基于本周的反思,我为下一周的教学活动制定了初步的计划:
- 区域活动: 加强区域规则的建立,特别是材料的整理和归位。设计“小小整理员”的环节,增加整理的趣味性。在美工区引入自然材料,在角色区增加教师的主动介入和引导。
- 集体活动: 控制集体教学的时长,增加互动性和游戏性。尝试用更多元化的提问方式,鼓励更多孩子参与。在音乐活动中,利用图谱和情景帮助孩子记忆歌词。
- 日常生活: 继续关注进餐环节,尝试通过故事引导和有趣形状的食物激发食欲。在午睡环节,对入睡困难的孩子给予更多个体关注。优化过渡环节的设计,引入有趣的排队和等待方式。
- 个体关注: 继续密切观察小A和小B等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记录他们的进步,并针对性地制定引导策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 自我提升: 阅读一本关于儿童行为管理的书籍,学习更有效的管理策略。每周抽出固定时间整理教学资料,提前做好下周的备课准备。
小班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乐趣的过程。孩子们每天都在变化,都在带给我们新的惊喜和思考。反思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只有不断地观察、思考、调整、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支持他们的成长,成为他们成长路上合格的引导者。这周的反思,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未来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期待在下周的教学活动中,能够看到孩子们更多的进步,也看到自己更多的成长。
本文由用户:于老师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41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