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鱼我所欲也》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这篇课文不仅是学习古文经典,理解孟子思想的重要载体,更是引导学生进行价值观探讨和人生选择思考的契机。然而,教学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学生背景、理解能力、时代隔阂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教学效果。本次教学实践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旨在提升未来的教学质量。
备课阶段,我对文本进行了细致的研读,确定了教学目标:一是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深入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及其论证方法;三是激发学生对生死、义利、价值观等问题的思考,尝试将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相联系。教学方法上,我设计了导学、诵读、讲解、探究、讨论、拓展等环节,力求动静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伊始,通过导入引发学生兴趣,例如提问学生在面对艰难选择时会优先考虑什么,或者展示一些历史人物“舍生取义”的事迹,尝试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然而,我发现学生对“鱼”与“熊掌”的比喻理解较快,但对“生”与“义”的深层含义,尤其是“义”作为比生命更重要的价值,很多学生感到困惑。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富足、个人权利受保护的时代,“舍生”似乎是一个遥远而极端的概念。如何让“义”变得可感、可触,如何让“舍生取义”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具备现代意义的道德选择,这是教学中遇到的第一个挑战。
在讲解“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句时,我花费了较多时间解释“义”的概念。传统的解释多侧重于道义、正义、合宜等,这些解释固然正确,但在学生听来可能依然抽象。我尝试结合具体的例子,比如诚信、责任、国家民族利益、帮助他人、维护公平正义等,让学生理解“义”并非单一的、僵死的概念,而是在不同情境下体现出的符合道德原则的行为或信念。然而,即使如此,部分学生仍然难以理解为何有人会将抽象的“义”置于具体的“生命”之上。这让我反思,是否我的讲解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没有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基础?或许,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为了一些原则或信念而放弃眼前利益甚至承担风险的经历?从小处着眼,或许更能理解大处的“舍生取义”。
接下来,教学进入孟子的论证部分。孟子运用了类比论证(鱼与熊掌)、立论(舍生取义)、举例论证(不食嗟来之食、贫者不受、乞人不受)、反证(乡人皆好之,弗为也)等多种论证手法。在分析论证结构时,我发现学生对“是亦不可以已,弗斯加辩论”的句子理解不到位,难以把握孟子从“性”的角度论证“义”的普遍性和内在性。孟子认为“义”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人心固有的,即“本心”。“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是本文的精髓所在,也是连接古代哲学与现代个体道德的重要桥梁。
然而,讲解“本心”时,学生普遍感到玄妙。他们更容易理解外在的规范和奖惩,而对内在的道德自觉感到陌生。我尝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会感到愤慨?为什么帮助了别人会感到快乐?为什么做了亏心事会感到不安?这些情感是否是某种内在的良知或“本心”的体现?通过这些问题,我希望唤醒学生对自身道德感受的关注。但这次教学中,我觉得这部分的处理还不够深入,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感悟。或许下次可以设计更多情境,让学生代入角色,体验不同选择带来的内心感受。
孟子列举的例子,尤其是“乞人”的例子,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那个“蹴尔而与之”的行为,那种轻蔑和侮辱,即使在现代社会也令人愤慨。通过这个例子,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即使是乞丐,也有尊严,也有原则,不会为了生存而放弃人格。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义”不仅是士大夫阶层的道德追求,也可以是普通人在极端困境中的底线坚持。然而,在讨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时候,学生更容易理解为了“万钟”而放弃原则,这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现象相符。这再次让我反思,如何在批判这种行为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义”的价值,以及守护“本心”的重要性。仅仅批判是不够的,更需要构建和强化学生内心的道德力量。
课堂讨论环节,我抛出了“在现代社会,‘舍生取义’还有意义吗?”“哪些行为可以被视为现代版的‘舍生取义’?”等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认为这太极端,现代社会有法律和制度保护,不需要用生命去维护正义;有的提到了为了国家安全、反腐败、揭露社会丑恶现象而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的人;有的提到了在灾难面前,为了救助他人而牺牲的英雄。这些讨论是宝贵的,它反映了学生在尝试将古代智慧与现代语境相结合。然而,我发现有些讨论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剖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价值取向。例如,同样是牺牲生命,是出于被迫无奈还是出于主动选择?是为了个人名利还是为了普遍的道义?区分这些,才能真正理解“舍生取义”的核心是基于对“义”的珍视而做出的主动选择,而非被动的牺牲。
在布置作业时,我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结合文本和自身理解,谈谈“义”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和意义。从回收的作业来看,部分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例如环保志愿者、山区支教老师、甚至在工作中坚持原则拒绝诱惑的行为等。但这其中也暴露出问题,一些学生将“义”泛化,甚至与个人英雄主义、冒险行为混淆。这说明我对“义”的内涵边界的界定和引导还不够清晰。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深刻反思:
- 概念解析的深度与广度: 对于“生”和“义”这两个核心概念,需要更加深入且多维度地解析。不仅仅是字面含义,更要结合历史背景、孟子思想体系以及现实生活情境进行阐释。下次教学中,可以引入儒家其他经典对“义”的论述,或者结合一些伦理学案例,帮助学生构建更立体的理解。
- “本心”的体验式教学: “本心”是孟子性善论的核心,也是理解“人皆有之”的关键。仅仅依靠讲解是难以触及学生内心的。可以设计更多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或者引导学生进行内省式写作,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力量的存在,认识到“义”并非遥不可及的外物,而是植根于内心的种子。
- 古今连接的有效性: 虽然尝试将“舍生取义”与现代社会联系,但效果参差不齐。这说明简单的类比不够,需要更深入地探讨古代“义”的本质与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共通之处。例如,将“义”与现代公民责任、职业道德、人权保障、社会公平等理念进行对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不极端的情况下,在日常点滴中践行“义”。
- 论证方法分析的侧重点: 孟子的论证极具逻辑力量。除了分析论证结构,更应该引导学生感受论证过程中的情感力量和道德感召力。例如,“呼尔而与之”的反衬,其力量在于对人性尊严的强烈肯定。分析这些,不仅是学习论证方法,更是感受孟子思想的魅力。
- 学生主体性的激发: 虽然设计了讨论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讲解的比重仍然偏大。下次教学应更多地放手,设计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甚至允许质疑和辩论。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自己去构建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价值的认识。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针对文本中的难点和争议点进行深入讨论,教师则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 情感和价值的引领: 教授经典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进行价值引领。面对学生对“舍生取义”的困惑甚至不解,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解释层面,而应该通过自身的态度、引导的语言,传递出对高尚道德情操的尊重和肯定。同时,也要承认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历史与现实,认识到价值观的多元性,但在多元中坚守那些普世的、高尚的道德原则。
总而言之,《鱼我所欲也》的教学是一次关于生命价值、道德选择和人性光辉的探索之旅。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教授文言经典,尤其是蕴含深刻思想的哲学性散文,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字词句的翻译和浅层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跨越时空的障碍,挖掘文本中永恒的价值和普世的人性,并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和思考,让他们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得以观照自我,认识世界,并为自己的未来选择提供思想的滋养。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情感投入和思想引领,让孟子的智慧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本文由用户:于老师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41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