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作为小学数学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点,其教学过程总是充满挑战与反思。它不仅是将学生从整除的世界带入一个包含“剩余”的新领域,更是构建他们对除法意义、数与数之间关系深入理解的关键环节。回顾近期的有余数除法教学,我有诸多感悟与困惑,值得深入剖析与反思。
首先,从教学目标层面来看,我预设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包括:1. 认识余数,理解余数的含义是“分后剩下的不能再继续平均分的数量”;2.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竖式);3. 理解并记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规则;4. 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商和余数的实际意义;5. 初步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目标看似清晰,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余数”的本质和“余数小于除数”这一关键规则上存在普遍困难,远超出了我对概念理解难度的预估。
其次,在教学内容呈现与策略选择上,我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起始阶段,我使用了大量的实物操作和图片演示,如分糖果、摆小棒等,力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从而引出余数的概念。例如,分10根小棒给3个小朋友,每人3根,还剩1根,引入“10 ÷ 3 = 3 …… 1”。这个阶段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对余数的“存在”及其字面意义(剩下的)能初步接受。然而,当转入抽象的符号表示和竖式计算时,问题开始显现。学生能够模仿竖式的步骤(除、乘、减、比),但对于每一步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入,尤其是竖式中写下的余数与最终结果中的余数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判断商是否合适(即余数是否小于除数),很多学生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
我曾尝试通过反复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不小,说明你的商小了,还能继续分”来巩固规则。但这句口诀式的提示,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并未内化为数学思考的一部分。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即使出现了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的情况,也未能及时发现错误并调整商,只是机械地完成减法步骤。这让我意识到,对规则的讲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是什么”层面,更要深入探讨“为什么”以及“如何利用规则进行自我检查和修正”。
深入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余数意义的模糊性: 虽然通过操作初步感知了“剩余”,但在脱离具体情境后,部分学生对余数作为“不足以再分一份的零头”这一数学意义理解不深。尤其是在解决问题时,混淆何时关注商、何时关注余数,或何时需要根据余数对商进行调整(例如,租船问题中,即使只剩一个人也要再租一条船,商要加1)。
-
“余数小于除数”规则的理解与应用障碍: 这是最核心的难点。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必须小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可能更多的是告知规则,而未充分引导学生从除法的本质(最大限度的平均分)去推导和理解。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意味着剩下的部分还能再分出至少一份,那么之前的商就没有达到“最多能分几份”,这不是完全的、有意义的除法。这个逻辑链条在教学中需要更强的呈现和训练。学生在竖式计算中,未能用这条规则去检验商的合理性,导致计算错误。
-
竖式计算的熟练度与理解脱节: 学生可能记住了“除、乘、减、比”的步骤,但在执行时容易出错。比如,商的位置放错;乘法计算错误;减法计算错误;未能正确地将下一位数字“带下来”;忘记比较余数和除数。这些错误往往是基础计算能力的反映,但也与他们对竖式每一步代表意义的理解不足有关。例如,竖式中的乘法“商 × 除数”代表的是“已经分掉的总量”,减法代表的是“还剩下多少未分”,如果理解了这些,或许能更好地检查每一步的合理性。
-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类型多样,需要学生准确判断问题属于哪种类型,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答案是商、余数,还是需要根据余数对商进行调整。这要求学生不仅会计算,更要能深入理解题意,进行数学建模和结果解释。我在教学中给予的应用题变式训练可能不够充分,学生解题思路单一,缺乏对题意的深入分析。
针对上述反思,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进行以下改进:
-
强化概念源头,深挖“余数”意义: 在引入概念时,延长操作和感知的时间,使用更多样化的情境(不仅是“分”,还可以是“装载”、“分组”等),让学生充分体会“余数”是“不能凑成一个完整单位”的剩余。设计活动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些剩下不能再分了”,从操作层面建立余数的意义。
-
重点突破“余数小于除数”规则: 不再仅仅强调口诀,而是通过反例和追问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理解规则。例如,故意在操作或竖式计算中展示一个余数大于除数的情况(如10 ÷ 3 = 2 …… 4),然后问学生:“还能再分吗?”,通过“还能再分”引导他们认识到之前的商不够,从而理解余数大于等于除数意味着除法没做完,商需要调整。可以通过变式练习:“一个数除以5,余数可能是几?最大是几?最小是几?余数不可能是几?为什么?”帮助学生从余数的可能范围反向理解规则。
-
精讲竖式计算过程,突出步骤意义: 在教授竖式时,放慢节奏,对每一步的意义进行清晰的解释和追问。例如,写下商后,问“这里的‘商’代表什么?”,进行乘法运算后问“这个乘积代表什么?”,进行减法运算后问“这里的‘差’代表什么?”,进行比较时问“为什么要比较这个差和除数?”。将算法步骤与概念意义紧密联系,避免机械模仿。针对易错点,设计专项练习,如含零的除法、连续进位的减法等。
-
提升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变式训练: 分类讲解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几种基本类型(求能分成几份且剩下几,求至少需要多少份才能装完/运完等),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明确问题要求的是商、余数,还是需要根据余数进行调整。增加开放性问题和需要解释商、余数实际意义的题目。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商和余数在具体情境中代表什么。
-
引入验算环节,巩固理解: 强调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被除数 = 商 × 除数 + 余数。将验算不仅仅作为检查计算对错的手段,更作为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通过验算,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余数在整体中所扮演的角色。
-
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分层指导: 对于理解较慢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和个性化辅导;对于掌握较快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引导他们探索余数的变化规律,或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深刻体会到,有余数除法并非仅仅是多了一个“余数”的计算,它包含了对除法意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数际关系更复杂的认识。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对概念本质的把握。未来的教学,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经历“为什么”和“怎么想”的过程,帮助他们构建扎实的数学基础,而非仅仅停留在“怎么算”的层面。这是一个持续学习和改进的过程,每一次的教学都是一次宝贵的反思机会。
本文由用户:于老师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41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