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鹅》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的《白鹅》,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一只高傲、滑稽而又可爱的白鹅跃然纸上。执教这篇课文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力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的反思:不仅仅是“认识白鹅”
在备课之初,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白鹅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体会作者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和喜爱之情。事后反思,这样的目标设定过于简单,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语文教学更深层次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
具体而言,在“认识白鹅”这一目标上,我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找出描写白鹅外形和习性的语句,并进行简单的概括。这固然重要,但却忽视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为何选择这些特点进行描写,这些特点在塑造白鹅形象上起到了什么作用。例如,作者描写白鹅“高傲”,不仅仅是陈述一个事实,更是为了反衬其“滑稽”的一面,让白鹅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在“体会作者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这一目标上,我侧重于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观察角度和组织材料的方式。例如,作者描写白鹅的叫声,并非简单地使用拟声词,而是先从音量入手:“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然后再具体描写声音:“‘嘎——嘎——’颇像京戏里的净角出场,实在叫人佩服。”这种先总后分的描写方式,更能突出白鹅叫声的特点和趣味性。
因此,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教学目标的深度,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掌握,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朗读、圈点勾画、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这些方法本身没有问题,但关键在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才能真正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感悟语言的魅力。
首先,在朗读环节,我注重了范读和齐读,却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朗读和个性化朗读的空间。朗读不仅仅是机械地发出声音,更应该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节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在朗读描写白鹅“高傲”的段落时,学生可以用略带嘲讽的语气,来突出白鹅的自命不凡;而在朗读描写白鹅“滑稽”的段落时,则可以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来表现白鹅的可爱之处。
其次,在圈点勾画环节,我给学生提供的指导过于具体,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发现。例如,我直接告诉学生要圈出描写白鹅外形和习性的语句,这使得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没有主动地去发现和思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例如:“作者主要描写了白鹅的哪些方面?这些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再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没有明确讨论的任务和目标,导致讨论流于形式,缺乏深度。例如,在讨论“作者是如何抓住白鹅特点进行描写的”这一问题时,我没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观察角度、描写顺序、语言特点等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明确讨论的任务和目标,并提供相应的支撑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
最后,在师生互动环节,我过于注重讲解和分析,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表达和思考。例如,在分析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时,我直接讲解了比喻的含义和作用,却没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比喻,这些比喻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起到了什么作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和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引导。
因此,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表达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真正走进文本,感悟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内容的反思:挖掘文本的“言外之意”
《白鹅》不仅仅是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描写白鹅的高傲、滑稽和可爱,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生命的尊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充分挖掘文本的“言外之意”,仅仅停留在对白鹅形象的描写和语言技巧的分析。
例如,作者描写白鹅“不胜骄傲”,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白鹅的性格特点,更是为了反衬其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白鹅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无拘无束地生活,展现了一种生命的活力和自信。这种自信和骄傲,源于它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又如,作者描写白鹅的“吃相”,既滑稽又可爱。它“吃饱了,非跑到滴水檐下,伸长了脖子,一声不响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好象故意卖弄它的身材似的。”这种描写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和赞赏,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尊重。
因此,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挖掘文本的“言外之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教学评价的反思:不仅仅是“对错”的判断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主要采用了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两种方式。口头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例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准确性等等;书面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例如生字词的掌握、课文内容的理解等等。事后反思,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多元性和针对性,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对错”判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我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我应该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升学习兴趣。
因此,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学延伸的反思:搭建课内外的桥梁
一篇好的课文,不仅仅是学习语文知识的载体,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的契机。然而,在教学《白鹅》时,我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契机,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讲解,而忽略了课内外的联系。
例如,在学习了《白鹅》之后,我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并运用作者描写白鹅的方法,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我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描写动物的文章,例如《猫》、《珍珠鸟》等等,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搭建课内外的桥梁,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执教《白鹅》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自己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教学延伸等方面存在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力求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将努力让学生不仅仅是“认识白鹅”,更是通过这只白鹅,认识生活,热爱自然,尊重生命,最终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良好审美情趣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公民。
本文由用户:于老师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39099.html